儿童脑瘫是由出生前至出生后一个月的非进行性脑损伤引起的综合征。临床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严重病例还伴有智力迟钝、抽搐和视觉、听觉或语言功能障碍。
儿童脑瘫有哪些表现
主要症状为中枢性运动障碍,以运动发育落后为特征,如儿童头部、翻身、坐姿和四肢运动发育落后或缺失;自主运动困难;电机刚度;不协调和不对称。有异常的肌肉张力和姿势,表现为肌肉张力增加、降低或变化;肌肉张力增加的患者多用脚趾行走,或用剪刀交叉下肢,膝关节反射亢进,踝关节痉挛,巴宾斯基征阳性。儿童常有异常姿势,如头部和四肢不能保持在中线位置,表现为弓状紧张,或四肢痉挛。脑瘫患儿中约2/3合并智力低下;其中约一半有视力障碍;听力障碍;语言障碍;癫痫、癌症发作或情绪和行为障碍。
根据临床特点分为痉挛型(上肢屈肌张力增高,下肢伸肌和内收肌张力增高)。痉挛型约占2/3,其表现因受累部位不同可分为双侧瘫痪、四肢瘫痪、偏瘫、截瘫、单瘫等;手足蠕动型;低张力型;强直型;共济失调型;混合型等。
典型病例在出生时或婴儿期表现为双侧瘫痪或偏瘫。后来,他们常常有智力障碍和痉挛。有时他们会有不自主运动或小脑共济失调。病情稳定,无进展,诊断并不困难。脑电图和影像学检查可用于儿童确定病变的位置和范围,以及是否存在先天畸形或癫痫。
儿童脑瘫通常有五种类型
1.痉挛型:最常见的病变主要在大脑皮质和锥体束,约占50%-60%。四肢瘫痪是最常见的。新生儿可能表现出异常姿势,对光线和吸吮缺乏正常反应。幼儿在坐立、站立、行走和拿东西方面发育缓慢。出生4个月后仍不能抬头,3-4岁时甚至不能行走。其特点是肌肉张力增加,尤其是内收肌群,下肢比上肢更严重。股内收肌和膝屈肌群的肌力增强,常形成两腿交叉畸形,以剪式步态行走,膜反射亢进,步态或骨骼阵列孪生,病理反射阳性。智力一般正常或接近正常,感觉一般正常。
偏瘫的特点是上下肢痉挛性瘫痪。上脏器往往比下脏器严重,右侧比左侧严重。患者可以行走,但受影响的肢体经常拖拉。
单侧瘫痪的特点是一侧肢体痉挛性瘫痪。也可能有两个或三个肢体瘫痪。由于肌肉挛缩,四肢会发生特殊畸形,如内收、内旋和颓废关节屈曲;膝关节屈曲畸形;足为马蹄内翻畸形或马蹄内翻畸形;肩关节内翻畸形;肘关节屈曲畸形;前臂旋前;碗关节和指关节屈曲,拇指内收畸形。
2.手足徐型:病变主要位于脑基底结节,约占25%。临床表现为无意识、无目的的缓慢运动和手足自发运动。肢体的远端比近端更重要。情绪变化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和姿势。它在活跃的运动中增强,在睡眠中减少或消失。反射和肌力正常。
3.共济失调型:病变主要位于小脑,约占5%。临床表现为不平衡、运动不协调、步态蹒跚,常伴有眼震、间歇性语言和反射减退。在严重的情况下,他们不能坐和站,智力低下。
4.强直型:病变范围广泛,主要位于大脑皮质和中央前回,约占3%-5%。主要表现为全身肌肉张力增加,强直,活动消失。在严重病例中,淋病、智力低下和预后不良。
5.混合型:出生后常见,患有脑病,如脑膜炎、脑炎等后遗症,约占10%。由于疾病的位置不是恒定的,临床表现可以是上述两种或三种类型的组合。痉挛型和手足徐型最常见,智力低下。